政治音樂港歷史(壹)

音樂往往扣連歷史,一首歌謠,可以掀起一場革命,一首歌謠,也可以振奮民心。因為音樂直通人心。人心,不正是政治?

六七暴動 港府補鑊

1967年暴動是四五十後的抗爭,之後港英政府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對香港影響力之大,開始一系列攏絡人心的政策,包括實現馬文輝的一系列建議成立ICAC 、興建公屋等等,當時政府還發動民間團體唱一些振奮民心的歌曲,增強香港人身份認同,並以此對抗「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包括《香港之歌》、《獅子山下》。

1969年的《香港之歌》曲風像校歌、歌詞音準像教會歌,內容圍繞「維多利亞海港」、「東方之珠香港」等,強調香港強大,透過增強香港人自身榮譽感來貶抑中國,減少來自中國的影響。「外銷工業遐邇名揚,無限貿易流暢」一詞點出當時香港是工業大國、「香港製造」是世界知名。當時香港有工展會、工展小姐,會上展出香港工業產品,當中以紅A塑膠、菊花牌油漆、太古汽水廠、信興電器、維他奶、金利來成衣等等最為出名。在工業大國之前,香港本來都盛產優質農產品,元朗絲苗、流浮山生蠔、天水圍烏頭及青山魴鯏並稱「八鄉四寶」,而鶴藪白菜(俗稱「學斗白」)、白泥蘿蔔、八鄉老薑、昂平茶葉、南涌蓮藕、打鼓嶺大頂苦瓜(俗稱「雷公鑿」)和川龍西洋菜亦相當聞名。

1972年的《鐵塔凌雲》是第一首廣東話流行曲,曲風較似民謠,內容圍繞世界各地名勝都不及香港好。例如「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香港人為香港而自豪,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香港人在亞洲就像羅馬人在歐洲一樣。

至於1970年代的《獅子山下》,是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劇集內容是香港人反英抗暴,故此獅子山下精神正正是反抗精神,正如2014雨傘至2019流水革命,也正如香港是孫中山革命黨及南洋各國革命黨之反抗基地。後來有人將獅子山精神扭曲成為死做爛做向老闆下跪的精神,當時不少獅子山下一輩已成了老闆。《獅子山下》曲風已是流行曲,不像前兩首的民謠、教會歌風格。

1986年的《這是我家》 是輝黃合作,集合一系列中國民謠的串燒歌,當時香港樂壇尚未成熟,歌曲多改編自外地。張國榮、張學友、梅艷芳、陳慧嫻等天王巨星的名曲有不少都改編自日本的玉置浩二、中村雅俊、近藤真彥等。

-------------------------------------------------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