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的前世今生:粵辭正典序(一)。作者:曾焯文

香港粵語正如香港文化,包含百越底蘊、中原傳統、西洋典章,三大元素,水乳交融千年而成,足以傲視全球,蜚聲國際。

香港粵語源於百越

香港粵語係古漢語的活化石,源自粵處五嶺以南,百越之地。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湖南江西五省交界。百越(通粵)民族乃亞洲南部古老民族群體,包括中原布依仫佬毛南等七個民族及越南布依熱依高欄等六個民族,合為壯侗民族;又包括中原傣族,老撾普泰賽克,泰國泰族佬族緬甸撣族印度阿薩姆邦阿豪姆族,合為傣泰民族。基因研究已確認,福建、廣東、客家人皆百越民族後裔(參Cavalli-Sforza等,一九九四,《人類基因的歷史及地理〔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百越語屬壯侗語族

香港粵語底層為古百越語,可分文法、語音、辭彙而言。文法方面,修飾語不時置於名詞之後,例如:「雞公」、「豬乸」、「貓仔」、「菜乾」,相對北語「公雞」、「母豬」、「小貓」、「乾菜」。語音方面,粵語元音,有分長短,為其他漢系語言所無,例如:baai拜(長a),bai閉(短a);入聲字之多亦冠絕其他漢語,應為古百越語餘萃。辭彙方面,如今粵語,仍保留不少古百越詞語,假借漢字,例如「蠄蟧」(蜘蛛)、「甩」、 「痕」(癢)。

百越民族及語言同漢民漢語自春秋戰國起開始接觸,凝匯千年而水乳交融。

《史記·五帝本紀》「舜命禹南撫交趾北發西戎」。《禮記·檀弓上》「舜葬於蒼梧之野。」交趾相當於今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流域。蒼梧包湖南兩廣。

趙佗南越國融合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楚子稱霸,朝貢百越。後楚悼王派吳起率兵平百越。秦始皇掃滅六國,徙五十萬軍民屯戍五嶺。秦亡,趙佗在嶺南立南越國;一共統治嶺南八十一年,采用百越土著服飾及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語,促進民族融合,其後代續任四代。西漢武帝滅南越國,設交趾刺史部,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交州,治所大部分時間設於廣信(今封開和梧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皆漢人政權,官方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羅康寧,二零零四,〈粵語形成於古廣信〉)。廣信又係嶺南早期文化中心。東漢時,經學家陳元、士燮,易學家虞翻,佛學家牟子等文人在廣信設館授徒。

北方夷族入侵中原

由漢朝開始,歷代中原迭經北方夷族入侵,「此後關山障隔,免受胡人沾染,邊陲之地,反留有漢音唐風,德國民俗學稱此為文化孤島(德文 Kulturinsel)」(陳雲,二零一零,〈保衞大粵語〉),例如西晉五胡亂華、唐末五代十國、兩宋遼金蒙古、明末女真滿州、日本侵華、蘇維埃殖民,中土漢人,包括文人雅士,常須南移走難,最後走至嶺南,華夏雅言終於落到香江。

五胡亂華

三國東吳降嶺南,西晉末,五胡亂華,福建漢人,有越秦嶺而定居廣東者,北方漢語習染胡音,上古雅言漸失,演變為南北音,今粵語保存上古音特徵。唐玄宗名相張九齡,獲准開大庾嶺道。 「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近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明•邱浚《廣文公開大庾嶺路碑記》)。五代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北宋仁宗時,廣東江西聯合重修大庾嶺道,嶺南中土交通重開,粵語正式成形,朱熹有云:「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

文人雅士來嶺南

「又因文人雅士來嶺南施教者,多因貶謫,如韓昌黎、蘇東坡、屈大均,故粵人之文風,最重氣節,常懷整頓中原、匡正天下之心,此洪秀全、康南海、孫中山之義事也」(陳雲,二零一零,〈保衞大粵語〉)。

南宋遺民居香港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入侵中原,宋帝昰昺率臣民三萬走難來港,在九龍市中心統治,(二零一四年港鐵沙中線地盤掘出八百年前的宋城),惜後「義盡君臣俱死節」(明朝陳白沙於厓門哀歌,見《廣東新語》),然三萬臣民仍有存活定居香港者,流傳中土雅言。

元明清粵語官話分流

元明清三朝,粵語與官話,分道揚鑣,越行越遠。周德清《中原音韻》「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即是當時北語或已失入聲。

《清稗類鈔》雍正戊申上諭:「每引見大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乃下令於閩粵設正音書館,規定「舉人生員鞏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准送試」,然而,「地方官悉視為不急之務,日久皆就頹廢,至嘉慶、道光時,福建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科制,廣東則更無聞矣。」

清末民初接西洋

清末民初,粵語「又與西洋接觸,因此...語音和詞源最為豐富:古代南方民族土語、漢唐中原雅言及西洋翻譯借詞。中文與土語混同千年,修成正果,復加西洋新語,更見活潑」(陳雲,二零一零,〈保衛大粵語〉)。西洋翻譯借詞例如:「揸住枝士的(stick,手杖)去搭的士(taxi,計程車);去到士多(store,雜貨店)買多士(toast,烘三文治)。」

英治保育香港粵語

英國治港一百五十年,香港粵語不但無受到摧殘,而且得到保育,茁壯成長。無論學校、官方場合、政府、議會、傳媒,法庭,粵語同英文都係實然官方口頭語(de facto official spoken language)。傳媒文字,亦不時出現粵字粵詞。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政府為區隔中共影響,取消電台國語、客家話廣播,獨留粵語及英文。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粵語長片、電台、粵劇、流行樂壇藝人,多來自廣州城,講的係正宗粵語,例如鍾偉明、李我、黃天朗、張瑛、白燕、吳楚帆、任劍輝、白雪仙、羅艷卿、鄧寄塵、鄭君綿、呂大傻等等。久而久之,此種粵語自然形成香港人母語的準則規範。

香港粵語邊緣變正宗

粵語本以廣東廣州城為正宗,香港為旁支。然而,中共統治中國六、七十年,厲行普通話教學,消滅所謂「方言」。經過六十幾年區隔,香港粵語,無論節奏腔調,用詞,意識形態,都已不同於中國廣東話。香港粵語節奏明快,用詞吸納歐美事物的港式翻譯,並且保留古雅詞彙,意識形態傾向自由民主(例如「左膠」諷刺某些社運人士,以大愛普世價值為名,包容外來殖民者,漠視本地人利益;「離地」指脫離普羅大眾,不知民間疾苦)。

中國粵語則由於普通話教學,共產思想熏陶,時至今日,廣州有一半人口僅識講普通話。廣東省內粵語的語音、語法、詞彙受到普通話嚴重干擾,譬如「轟轟烈烈」讀成「空空烈烈」,「瑞士」讀成「銳士 」;不講「佢行得快過你」而講「佢行得比你快」;不講「雪櫃」而講「冰箱」;不講「生果」而講「水果」。中國廣東能講純正粵語的人買少見少,禮失求諸野,香港粵語竟由邊緣變成中央。

香江日報 Hong Kong Bilingual News 網址: https://www.hkbnews.net/

-------------------------------------------------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