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語一分鐘:戽被

戽被,讀音副被,即用腳蹬開被子之意。戽出自舊式農具「戽斗」,用作引水灌田,使用時用手猛力外撥,此動作稱「戽水」。戽借代使用戽斗的動作,有猛力外撥之意。唐·貫休〈宿深村〉詩:「黃昏見客合家喜,月下取魚戽塘水。」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民族以文不以血

源吉林茶家族所屬的源氏是貨真價實的鮮卑後裔,族譜上記載祖先是鮮卑禿髮氏,因為北魏漢化政策被賜姓源,然後行漢俗一段時期後認為自己是漢人而不再是鮮卑人。情況類似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明確記載祖先是明朝移民,但經過琉球化、行琉球習俗,自身民族認同也是琉球人,就不再是漢人。 東亞民族觀向來是重文化輕血統,無論是甚麼血統,只要認為自己是漢人,並且身體力行去改漢姓、日常說漢語、行漢俗,就擺脫從前的族裔,成為漢人。而大部份民族都是父系社會(從父姓,家族按父系傳承,但不一定父權或男尊女卑),即使看血統也只看父系,除非祖先曾經以招贅作為權宜之計去延續父系家族,否則不會計算母系血統。母系社會則相反。 中共反漢 欺世盜名 相反,本來是漢人的否認自己是漢人,並且改用外族姓名、日常講外族語言、行外族風俗,也就脫離漢人身份。是要自身認同和行為都一致才改變到所屬民族,只是口講是改變不了。而本來是某民族,自己也說自己是,卻破壞該民族的文化,也就只是盜用了該民族之名,實際上已經脫離該民族。擁護中共破壞漢文化且強迫其他民族接受中共文化的自稱漢人就是典型例子,自認漢人但文化上所作所為卻非漢人,盜用漢人、漢化之名去強迫其他民族中共化。 有些族譜認漢人為祖先、行漢俗的歷史名人,卻被一些和他們後人沒有接觸的現代人指為非漢族,既沒有證據,也不尊重他們的認同。倘他們真是外族漢化,這樣說更是抹殺了他們的努力。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民族歸屬,除了移風易俗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投入很多資源去學習自己想歸化之民族的文化外,還要面對當時被原來的同族指責數典忘宗,失去原有的支援,心理壓力極為沉重。現在那些用著原來民族的語言說自己不是該民族的,有多少真的願意付出和犧牲? https://www.paypal.me/sandysoon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掗拃

掗拃,讀音亞乍,佔用很多空間之意,暗指橫行霸道。掗,即是掗開。《廣東俗語考》之「釋地理」篇錄:「阻止去路曰乍」;而《說文》中亦提到:「掗,跨步也。」乍則有伸開、伸展的意思。因此掗拃有張大手腳、佔用太多空間、礙事的意思。掗拃通常形容對方,指對方身形大,阻路。也有指一些大公司當自己大晒,要別人遷就他,也會用到掗拃。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花木蘭並非蒙古人

近日撐警美籍中国裔女星主演的《花木蘭》於香港及台灣上映,除了電影及演員政治立場的討論外,關於歷史上花木蘭的國家、民族所裔也引起不少討論和爭議,有人指木蘭其實是蒙古人。然而,不少人討論時又犯了國家、民族、政權不分的毛病,並且有些口講反華(漢)的人把兩個祖先在當時屬於敵對的非漢族遊牧民族混為一談,卻正正反映了傳統華人天朝思想、漢族中心主義對於「夷」、「胡」等不同民族皆歸納成一類的粗疏做法,自摑一巴。 北魏與蒙古祖先打仗 花木蘭的傳說主要是出自《木蘭辭》,《木蘭辭》據學者考證為北魏人所作,而北魏是漢化鮮卑人皇朝,不但政治制度漢化,還尊孔子、穿漢服、與漢人通婚,後來更將國姓由鮮卑姓拓跋氏改為漢姓元氏,意味著北魏皇室的民族認同由鮮卑轉為漢族,北魏也有鮮卑族國家變成漢人國家。可是,北魏並沒有強制所有鮮卑人及其他漢人以外的民族漢化,國內依然維持多民族。軍隊雖然以鮮卑人為主,但亦有漢人以及其他民族的軍人。而整篇《木蘭辭》中並沒有提及木蘭的籍貫、族裔,文中提及一些關於風俗的內容,如婦女織布、貼花黃為面妝等,在當時亦非某一民族專有,故此難以確定木蘭所屬的民族。 由《木蘭辭》中的地名可推斷當時木蘭所對戰之敵軍為何國何族。其中「黑山」乃位於今南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的殺虎山;「燕山」則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國韓愛山。當時兩地皆為於柔然接近北魏邊境之處,亦為柔然與元魏主要戰場。北魏認為柔然是「無知,狀似於蟲」的低等民族,並一度貶稱為「蠕蠕」,因此在北魏人心中,兩國交戰不止是國家民族之爭,更是文明與野蠻之戰。元魏境內的鮮卑人後裔絕大多數漢化,成為唐代之後漢人組成部份。柔然則主要分成兩支,一支成為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另一支則融入契丹。由此可見,木蘭不但不是蒙古人,更與蒙古人的祖先敵對,把她說成是敵人之同族,真是大大冤枉了! 中亞多族亦稱可汗 木蘭為蒙古人之謠言,最大的依據是《木蘭辭》中以「可汗」稱呼君主,而蒙古語也用「可汗」稱呼君主,就想當然認為木蘭是蒙古人,實為漢人不了解中亞民族及語言所致之誤解。「可汗」一詞為中亞、北亞多個民族皆有使用,並非蒙古語獨有。把多個北方民族籠統地稱為「胡」並不加區分,乃漢族中心主義之流弊。諷刺的是,最喜歡高舉「木蘭乃蒙古人」的,偏偏就是那些反漢族、把漢族虛無化、將傳統被視為漢族的歷史人物說成非漢族者,思想卻徹頭徹尾是漢族中心主義的一套,只知漢胡之別,卻無視「胡人」各民族之間的差異。這類人口講脫漢,思想上卻充滿漢文化傳統之弊病,根本是葉公好龍之流。認同漢人身份者,對此等流弊更要引以為鑑,勇於改過。 再回到花木蘭從軍故事的主要文本《木蘭辭》,體裁為漢文樂府詩,最早的版本見於南朝陳《古今樂錄》,後來該詩以及木蘭從軍故事一直於漢文化圈流傳,已成為漢文化的一部份。加上無論木蘭家族是漢人還是鮮卑人,其家族後裔為漢人的機率也遠較其他民族為高,而「木蘭從軍」或類似的故事不見流傳於現時北亞及中亞地區,硬把木蘭「脫漢」是不切實際的。 蠻夷演木蘭指鹿為馬 木蘭敵人柔然的後裔,不論是蒙古還是契丹,都曾帶給漢人苦難。「契丹」一詞本來僅指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地區,大部份不屬漢地,又因為西方人的誤解,把非漢地、漢文化為主的「契丹」用作指整個中國,恰似源於蘇俄且嚴重破壞漢文化的中共被當作中華的代表,也因此有不少同道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契丹。花木蘭從軍對於香港人的意義,不僅是華夏傳統孝道思想、「巾幗不讓鬚眉」的男女平等象徵,更有文明北魏之人保家衛國對抗野蠻「蠕蠕」的意義,彷如抗爭行動中的勇武女手足為保住香港這個文明家、國,頑強抵抗像「蠕蠕」、契丹一樣的偽中華中共野蠻「蝗族」霸權入侵。以此角度看花木蘭,形象正與代表抗爭女手足的香港民主女神不謀之合卭。 花木蘭從軍事跡與香港民主女神的精神連結起來,再看由撐黑警、舔中共的美籍「契丹」裔劉亦菲此等叛國、通敵、反文明、撐野蠻之輩去演花木蘭,就會覺得這是對木蘭本人以至整個花木蘭從軍傳說之極大侮辱和諷刺。《木蘭辭》多年來皆為香港初中範文,卻一直甚少結合歷史背景去講為何當時要「大點兵」,只著眼於代父從軍之孝道以及「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性別區分問題。香港光復後,不但要保留《木蘭辭》為範文,更要多加描述其歷史背景,賦予嶄新意義,使木蘭除了傳統的孝女、巾幗英雄、保家衛國形象外,加上與香港抗爭者一致的「守護文明、對抗野蠻」,以及守護華夏文化方面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精神,使《木蘭辭》更具時代意義,呼應「時代革命」口號。 https://www.paypal.me/sandysoon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心悒

心悒,讀音心up。意思是心中不安,胸中鬱悶不能舒發,多形容看到悲慘事物後心中感覺。《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記:「君子終身守此悒悒。」屈是身體的屈,鬱是心裡的屈,因為目睹慘事而心中有屈,那就是心悒。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歡渡盂蘭 三界同樂

很多華人對盂蘭節與中元節有誤解,以為這是一個陰森、恐怖、淒涼的節日。殊不知這只是1970年代以來港產恐怖片扭曲盂蘭及中元文化,這些電影又受其他華人地區歡迎,導致近幾十年來華語圈年輕人誤解盂蘭節與中元節。其實盂蘭節是個歡樂的佳節,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越南、琉球受香港電影之影響較少,至今盂蘭節與中元節仍是洋溢著歡樂氣氛的佳節,絕非陰森、恐怖、淒涼。即使是香港、台灣,也有不少每年參與盂蘭勝會的老人家說這是高興的日子,有些還會悉心打扮去參與,一如其他喜慶節日。盂蘭勝會的紅色花牌,就已經表明這是屬於吉禮。 眾鬼有戲睇 有野食 香港人稱為「盂蘭節」的節日,其實是佛教的佛歡喜日(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盂蘭盆節(源自目連救母的典故),道教的地官赦罪日,以及民間信仰及巫覡宗教的中元節混合而成,東亞其他地區的習俗也是幾種宗教混合,早已難分難解。習俗有祭祖、祭田神與土地神、供僧、施餓鬼、祭孤魂等,乃三界同樂之佳節。其中各地的民間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有不少具娛樂性的內容,如華人地區和越南的神功戲、打武、搶孤等,日本的盆踊、花火會等,琉球的迎彌勒、哎薩舞等,韓國的農樂、假面舞、雜耍等,都深受當地人歡迎。在越南更是傳統的母親節,因為目連救母的典故而在這天表達對母親的敬意。除了民間的盂蘭勝會、中元法會外,佛寺和道觀也會舉行法會。 農曆七月百無禁忌 既然盂蘭節和中元節傳統上是歡樂佳節,農曆七月也並非不祥之月,而是吉祥月,傳統上也沒有不能在七月結婚的禁忌。現在很多人在農曆七月煞有介事地強調一些禁忌,這些禁忌是出於敬畏鬼神,實際上是何時何地都要遵守,絕非只有七月才要注意。而很多人又對神功戲有誤解,以為是演給鬼看,又誤以為第一排座位是預留給鬼觀眾。神功戲顧名思義是為酬謝神明而設的,不論人還是鬼都只是託神明的福才有機會觀看;至於最前排的座位本來是預留給盂蘭勝會的理事、值理等,可是他們未必會來觀看,其他人又不好意思佔據他們的座位,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前排座位是留給鬼坐」的謠言了。 既然盂蘭節和中元節是喜慶節日,是否該祝福人「盂蘭節快樂」呢?小妹認為這句話意思上沒問題,問題一如現代其他節日祝福語,在於詞彙貧乏,不應只會用「快樂」一詞。在此謹祝各位「中元吉慶,盂蘭安康」。

Read more

七夕傳統

眾所周知,七夕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而織女又稱為「七姐」、「七娘媽」,於是七夕就有了「七姐誕」、「七娘媽誕」的別稱。華夏傳統習俗中,未婚女性會在這天乞巧,即祈求織女賜予巧手;而男性則是祭拜魁星祈求功名;已婚夫婦則在這天求子和祈求織女保佑孩子。華夏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有一雙巧手、男性取得功名,再加上有子平安長大繼後香燈,皆為華夏傳統所認為幸福家庭的條件。除了這些物質條件,夫妻恩愛當然不可或缺,因此七夕在華夏傳統中也是祈求美滿愛情的日子,被視為愛情節。 韓國琉球此日掃墓 傳統上未婚男女都是各自與同性朋友一起祭拜織女或魁星許願,七夕許願習俗也由乞巧、求功名、求子女擴展至一切美好願望,許願習俗更傳至日本、韓國、越南。而七夕處於盛夏,人們也會在這天曬書、曬衣。如同與其他傳統節日,祭祖也是重要的儀式,韓國人、琉球人更會在這天掃墓。雖然傳統婚姻皆為男女結合,但傳統上女性婚後以家庭為重,七夕這個祈求美滿婚姻、家庭幸福的日子也就較受女性重視,古代七夕還有專售賣祭品的節日市集,平日深居簡出的女性和閨中密友一同逛市集購物兼遊玩,因此也被視為「女兒節」。此外,由於織女也被視為孩子的保護神,七夕也是祈求孩子健康成長的日子,有些地區還會祭拜床母。而潮州人、福建人都有十六歲成人禮的習俗,分別稱為「出花園」和「做十六歲」,也是在七夕舉行,感謝七姐和床母的多年庇佑。 港七姐廟各具特色 香港的七夕乞巧習俗是以祭祀為主,傳統祭品有紙紮七姐盤,較講究的還有給牛郎、織女和她的六位姊姊的紙衣,從前還有人會在供桌擺放小型傢俱祭拜。而這段時期蘋果當造,也被用作祭品,稱為「七姐果」。除了於家中或社區拜祭外,香港有三間七姐廟,分別位於西貢、坪洲和石籬,西貢七姐廟信眾以廣府人為主,坪洲以海陸豐人為主,石籬則以潮州人為主,三間七姐廟的七姐誕各具特色。而凹頭的七姐誕還有別具一格的七姐舞。然而,七夕習俗在現今香港也一如其他傳統一樣,受重視程度大不如前。台灣、中國大陸的七夕傳統也面臨傳承危機。 台灣炒作成情人節 傳統褪色的同時,近年又有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所謂的「七夕情人節」,這股炒作風氣是由台灣開始,把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之期變成人間情侶約會之日,其實是對傳統的扭曲。七夕在傳統上雖然是祈求美好姻緣的「愛情節」,民俗上卻沒有未婚情侶約會的內容,未婚男女都是各自祭祀、祈願,與情侶約會的情人節大相逕庭。即使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只是分隔異地的已婚夫妻相會,牛郎織女還生了兩個孩子,由牛郎獨力撫養,牛郎去見織女也帶著兩個孩子,既是夫妻相會,也是家庭團聚,並非二人世界。現在卻有些有子女的夫妻和情侶為了約會而撇下孩子,這是何等諷刺! 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情人節,只是為了帶動消費,人們花錢買禮物、到餐廳二人約會、再到酒店過夜,肥了商人的口袋。那些掛著七夕之名去約會的情侶卻不但鮮有拜祭織女,還常常在這天享魚水之歡,殊不知道傳統上七夕做愛是大忌!《急救廣生集》云:「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損壽。」《楊公忌》載:「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婦入房。」七夕是禁色慾之日,夫妻尚且不宜行房,何況未婚情侶?可見這天根本不是情人節。 反樸歸真 抵制奸商 把七夕視為情人節不但破壞傳統,還助長新自由主義剝削以及加劇性別對立。很多人被商人洗腦,認為情人節就要花大錢慶祝,並且互相攀比,消費主義又導致人們喜愛以金錢作為愛情的證明。而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又被要求負責約會花費,把七夕當情人節等於要男性無辜被商人宰割,也令人覺得女人都是拜金。把七夕變成情人專屬的節日,又使單身人士無辜被恥笑,令人為了面子在節日前隨便找對象。男人花冤枉錢取悅被洗腦的女人,女人又以男人花多少錢衡量男人的愛,正中新自由主義的計,導致男女愛情、婚姻觀念扭曲,與七夕祈求美好姻緣、幸福家庭的原意背道而馳,其遺禍絕非只是傳統習俗之流失而已。 Discover the epitome of gambling excellence with the Premier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虢礫緙嘞

虢礫緙嘞,讀音為gwik1溺卡勒,林林總總、鎖碎之意。例如:快啲執埋……果啲虢礫緙嘞啦。大概是你想執埋啲野,但那些野太鎖碎太雜,你不想每一件都講出來,因此求其發出一些音去代表那些鎖碎事物。 四個字中,虢是周朝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封地。礫是瓦礫、碎石之意。緙是織物的緯線。《玉篇.糸部》:「緙,紩也,織緯也。」緙也是細小之物。嘞從口字偏旁,明顯是擬聲詞。四個字中有三個都是又小又微細之物,合起來就是一堆鎖碎事物了。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七夕傳統

眾所周知,七夕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而織女又稱為「七姐」、「七娘媽」,於是七夕就有了「七姐誕」、「七娘媽誕」的別稱。華夏傳統習俗中,未婚女性會在這天乞巧,即祈求織女賜予巧手;而男性則是祭拜魁星祈求功名;已婚夫婦則在這天求子和祈求織女保佑孩子。華夏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有一雙巧手、男性取得功名,再加上有子平安長大繼後香燈,皆為華夏傳統所認為幸福家庭的條件。除了這些物質條件,夫妻恩愛當然不可或缺,因此七夕在華夏傳統中也是祈求美滿愛情的日子,被視為愛情節。 韓國琉球此日掃墓 傳統上未婚男女都是各自與同性朋友一起祭拜織女或魁星許願,七夕許願習俗也由乞巧、求功名、求子女擴展至一切美好願望,許願習俗更傳至日本、韓國、越南。而七夕處於盛夏,人們也會在這天曬書、曬衣。如同與其他傳統節日,祭祖也是重要的儀式,韓國人、琉球人更會在這天掃墓。雖然傳統婚姻皆為男女結合,但傳統上女性婚後以家庭為重,七夕這個祈求美滿婚姻、家庭幸福的日子也就較受女性重視,古代七夕還有專售賣祭品的節日市集,平日深居簡出的女性和閨中密友一同逛市集購物兼遊玩,因此也被視為「女兒節」。此外,由於織女也被視為孩子的保護神,七夕也是祈求孩子健康成長的日子,有些地區還會祭拜床母。而潮州人、福建人都有十六歲成人禮的習俗,分別稱為「出花園」和「做十六歲」,也是在七夕舉行,感謝七姐和床母的多年庇佑。 港七姐廟各具特色 香港的七夕乞巧習俗是以祭祀為主,傳統祭品有紙紮七姐盤,較講究的還有給牛郎、織女和她的六位姊姊的紙衣,從前還有人會在供桌擺放小型傢俱祭拜。而這段時期蘋果當造,也被用作祭品,稱為「七姐果」。除了於家中或社區拜祭外,香港有三間七姐廟,分別位於西貢、坪洲和石籬,西貢七姐廟信眾以廣府人為主,坪洲以海陸豐人為主,石籬則以潮州人為主,三間七姐廟的七姐誕各具特色。而凹頭的七姐誕還有別具一格的七姐舞。然而,七夕習俗在現今香港也一如其他傳統一樣,受重視程度大不如前。台灣、中國大陸的七夕傳統也面臨傳承危機。 台灣炒作成情人節 傳統褪色的同時,近年又有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所謂的「七夕情人節」,這股炒作風氣是由台灣開始,把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之期變成人間情侶約會之日,其實是對傳統的扭曲。七夕在傳統上雖然是祈求美好姻緣的「愛情節」,民俗上卻沒有未婚情侶約會的內容,未婚男女都是各自祭祀、祈願,與情侶約會的情人節大相逕庭。即使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只是分隔異地的已婚夫妻相會,牛郎織女還生了兩個孩子,由牛郎獨力撫養,牛郎去見織女也帶著兩個孩子,既是夫妻相會,也是家庭團聚,並非二人世界。現在卻有些有子女的夫妻和情侶為了約會而撇下孩子,這是何等諷刺! 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情人節,只是為了帶動消費,人們花錢買禮物、到餐廳二人約會、再到酒店過夜,肥了商人的口袋。那些掛著七夕之名去約會的情侶卻不但鮮有拜祭織女,還常常在這天享魚水之歡,殊不知道傳統上七夕做愛是大忌!《急救廣生集》云:「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損壽。」《楊公忌》載:「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婦入房。」七夕是禁色慾之日,夫妻尚且不宜行房,何況未婚情侶?可見這天根本不是情人節。 反樸歸真 抵制奸商 把七夕視為情人節不但破壞傳統,還助長新自由主義剝削以及加劇性別對立。很多人被商人洗腦,認為情人節就要花大錢慶祝,並且互相攀比,消費主義又導致人們喜愛以金錢作為愛情的證明。而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又被要求負責約會花費,把七夕當情人節等於要男性無辜被商人宰割,也令人覺得女人都是拜金。把七夕變成情人專屬的節日,又使單身人士無辜被恥笑,令人為了面子在節日前隨便找對象。男人花冤枉錢取悅被洗腦的女人,女人又以男人花多少錢衡量男人的愛,正中新自由主義的計,導致男女愛情、婚姻觀念扭曲,與七夕祈求美好姻緣、幸福家庭的原意背道而馳,其遺禍絕非只是傳統習俗之流失而已。 Discover the epitome of gambling excellence with the Premier

Read more

廣東話打不死

香港,粵語發展得好不好?是否狀態不妙? 這是選取哪個範圍的問題。你看網上,或大學所謂語言系,粵文當然形勢大好,坊間多了很多教粵語書、玩粵語書,粵語甚至發展文學。 官方打壓為次等 但你看,中學和小學普教中、普教全科;電視例如TVB,連中國人都說普化嚴重;電影字幕以前是粵文,現在是所謂中文書面語;政府當局怎樣看粵語地位;某個推崇中文的教師工會主席的中文普通話接軌論;粵文歌曲凋零;大學對母語為粵語的本地人的普通話要求;等等。 大眾傳媒,粵語失色,並且「普化」;學校淪陷大半;政府制度動搖粵語地位。粵語絕對受威脅和打壓。 中聯辦那篇文的意思是,你沒有漢,沒有中華,你是失敗的,而你有漢,有中華,是美好的,你是「方言」呀。 純粵文流行曲一直存在,許冠傑就作了很多。雖然後來越來越少,甚至有創作歌手視自己的粵文歌詞為曠古爍今,但隨著 rap 的輕微流行,因為歌詞是口白,所以自自然然是粵文,例如 LMF 的《大懶堂》就是純粵文,沒有黑話,沒有粗口。網民作品也多是粵文,例如《香港早抖》,幾乎全粵文。 三及第是在於靈活,多選擇,較易隨心所欲,不是甚麼依託,不是甚麼漢語扎根。粵語有九聲六調,因為聲調問題,所以歌詞要與歌曲音樂合音,否則只能走音。三及第提供了更多字、詞和語法選擇,不但較易合音,而且也較易押韻,較易符合字數規律。 中聯辦那文把三及第混合三文中的一文說是粵語俗語,不知是否有意為之。摩打是俗語嗎?車匙是俗語嗎?像巴士這些是舊時公文告示都使用的詞語。 xxxhd 三及第靈活多變 《足球小將》歌詞「雙腿好似摩打。扭波踢波頂瓜瓜」「陣法腳法日練夜練,真功夫冇花假」,不是黑話,不是粗口,也不見有多俗。 三及第不一定是文言文、語體文和粵文。像《日本娃娃》也是三及第,不過是粵文、英文和日文。當中粵文是純粵文,全首歌詞都是用佢字,沒有用他字。 三及第絕對可以是以粵文為主體的粵日英混合文。香港粵語文是可以這樣發展的。 感謝《港語學》轉載:https://gongjyuhok.hk/articles/4416?fbclid=IwAR08mWHul6e2KIgkY11QipECva4nAYq1KWutwm0m0NK57-fdMUYfCtkDSU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