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取消敏感貨物供港協議

有賴香港監察與各國政府持續緊密合作,、新香港文化協會及加拿大保守黨持續對自由黨政府施壓,如今初見成果! 早前被質疑染紅,樓宇按揭傳出醜聞的加拿大外交部長商鵬飛終於轉軚!他在推特發聲明,表示隨著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香港不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這亦是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要素。由於這些要素消失,故加拿大亦取消一切基於這原則底下所簽的協議,包括出口受管制之敏感貨物到香港。 各國接連取消與香港經貿協議,勢必引起經濟大地震,攬炒成功旨日可待。 暫停加港引渡條款 此外,加港之間的引渡條款亦因此暫停、加拿大也更新了對香港之旅遊告示,並就國安法實施後的情況忠告加拿大人。他又提到,加拿大政府與合作夥伴將繼續捍衞世界的人權、法治。他又表示,加拿大會支持加港之間「有意思的交易」(meaningful exchanges),並繼續支持香港,但他無明言何謂「有意思的交易」。 保守黨持續對自由黨政府施壓。保守黨國會議員Garnett Genuis一直力撐香港,早前中國剛宣布要實施《國安法》,他立即在國會舌戰群儒,與保守黨同僚一起推重啟「加中關係委員會」。Garnett Genuis所支持的保守黨黨魁候選人奧圖爾(Erin O’Toole)亦一直撐港,對自由黨政府施加壓力。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Read more

詹努斯踢爆麥基大話

保守黨黨魁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撐香港的國會議員奧圖爾(Erin O’Toole)和元老麥基(Peter Mackay)呼聲最高。昨日保守黨國會議員詹努斯(Garnett Genius)在twitter發帖,踢爆在麥基在黨魁在自己平台上批評奧圖爾政策時講大話,其圖表中奧圖爾之政策其實是他老作。

Read more

自由黨NDP阻撐港議程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 保守黨國會議員Garnett Genuis表示,他們提出將加中關係議程帶回國會,並將香港納入,不過被新民主黨(NDP)以及自由黨欄住了。他指出這兩黨在這重要時刻反對議程。ACHK在專頁表示「這些國會議員反對將香港議題帶進加中關係委員會,我們對此予以強烈譴責。我們懇請你以電郵聯絡這些議員,告知他們加拿大香港人不會就此罷休。」 其實,議員代表著投票給他們的選民,香港人佔30萬加拿大人,是一個不少的數目,可是當中有幾多人已登記做選民?新民主黨及自由黨很誠實地反映他們選民的意願,就是很多大陸人願意投票、很多白人想和中國做生意。無人俾面香港人,這就是玩忽選票的後果。 雖然肯投票的香港人極少,但保守黨仍然很捱義氣,在議會為香港人發聲。因為他們知道合縱連橫的重要。香港是為自由世界擋住中國入侵的橋頭堡,一旦各國家只顧私利,無以正義為理由救助香港,日後哪一個國家受欺負時也不會有其他國家救助。因為各自利益而忽視中英聯合聲明身為國際條約的重要性,以後國際條約被漠視也沒有國家理,國際秩序就會瓦解。各國不齊心,以後就不會再有機會壓制不守秩序的中国。 很明顯保守黨國會議員奧圖爾(Erin O’Toole)明白這一點,他一開始已撰文指出,這是「新冷戰」。 雖然很不幸地現在登記做保守黨會員已來不及獲取選保守黨黨魁的票,不過在此刻登記做保守黨黨員是一個政治表態,代表著你支持保守黨的撐港議程,反對新民主黨(NDP)及自由黨的舐共行為。 登記做保守黨會員:https://erinotoole.ca/

Read more

Hong Kong Watch座談會 Why Hong Kong Matters

Hong Kong Watch將在5月21日(星期四)舉行網上座談會,由國會議員Garnett Genuis及趙錦榮主持,嘉賓為李柱銘、吳文遠、李卓人、邵嵐。在座談會中,Hong Kong Watch聯合創辦人暨主席會簡報《Why Hong Kong Matters》,並解釋加拿大為何需為香港之人權及自由發聲。該網上座談會將在Hong Kong Watch面書直播。

Read more

國會議員擬用Magnitsky法案制裁港官

昨日(11月27日)渥太華有一個主題為「香港正處歷史轉捩點」 國會議員交流會。交流會由兩位保守黨國會議員Garnett Genuis及趙錦榮Kenny主辦,Hong Kong Watch籌劃, 主講者則為Hong Kong Watch其中一位創辦人Aileen Calverley女士及香港大學生邵嵐(Joey Siu)小姐。出席者除上述三人外還包括超過六十位國會議員及職員,以及新香港文化協會的其中一位創辦人Jane Le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