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電眼更勝肉眼

●科大研發的電化學仿生眼(EC-Eye)的結構
●目前的義眼技術(資料來源:採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希爾馬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 Inc.)

綜合學術期刊《自然》及香港科技大學資料報道,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成功研發全球首顆納米視網膜人造眼球——電化學仿生眼(Electrochemical Eye,EC-eye),團隊日前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有望未來十年內應用於人體身上,讓視障人士重見光明。

參與研發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教授范智勇指出,全球有逾2億人口有眼疾,鑑於時人長期使用手機、電腦及長時緊盯屏幕,料眼疾患者日增;即使現時已有企業成功研發生物眼,但效果始終難以媲美人眼,只能簡單呈現事物輪廓,不僅動輒索價百萬,亦須連接外部電源及另以眼鏡接收成像,使用上局限多多。

有見及此,團隊早於2012年便開始構思「超級人造眼球」,並在2016年落實研發。團隊配合多項技術,包括以納米技術研製出納米視網膜,使感應器得以3微米之小的間距緊密分佈在弧形表面,倣效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並以液態金屬線模擬人眼神經線,以離子液體模擬眼球的玻璃狀液作為電極傳導神經訊號,終研發出可超越人眼表現的電化學仿生眼。

●電化學仿生眼

功能多多 返光復明

研發團隊將仿生眼連接到電腦作數據分析,測試仿生眼的成像表現,結果不只成功還原影像,亦因仿生眼感光器的密度之高,它對光線的反應速度及成像表現也比人眼高,更有望可突破人眼限制,能夠發展到具備夜視紅外線感光、立體視覺和太陽能發電等功能。未來,眼疾患者可植入仿生眼或人造視網膜,以手術將之與視覺神經線連接,患者即可重新接收光源信號,恢復視力。

●人眼的結構。(資料來源:Virtual Medical Centre)

料十年後推出市場

范智勇表示,項目研發至今已花費約300萬港元,團隊未來將著手改善仿生眼的性能及與活體的相容性,希望未來可落實進行動物實驗,並於5年內進行臨床試驗,盼在10年後可推出至市場,惠及眼疾患者。

-------------------------------------------------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