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衛生署長證實武肺死亡個案為篤數

The pulse報道,安省衛生署長摩麒麟醫生(Dr. Kieran Moore)表示,逾半武肺住院個案並非因武肺而起,其他病驗出呈院性反應也計入武肺數。此外,死亡人數方面,不是因武肺而死、未有身染武肺的也計入武肺數。 相關英文報道連結:https://thepulse.one/2022/01/05/ontario-canada-admits-50-of-covid-hospitalizations-not-from-covid-deaths-count-may-also-be-misleading/?fbclid=IwAR0kvi8NdtvkxTO4fSC6_ZD6D5kLsbw7L1S_NdjjKx-5lstqwxasGG9HdHI

Read more

吳溫溫:海外要幫港出聲 Winnie Ng: Overseas Hong Kongers should voice out for Hong Kong

On July 1 this year is the 100 year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Various communities, including Hong Kongers, Tibetans, Vietnamese, Chinese, Uyghurs, Burmese and Taiwanese, joined to protest against CCP, in an event titled “100 Years of Oppression”. We interviewed co host Winnie Ng to talk about her views on Canadian Hong Kongers’ democratic movement.

Read more

本土之火加國燎原

今年六月,多倫多活動眾多,其中兩場,標誌著本土思潮終於打入主流。七年前,本土派去六四踩場,結果被黃絲圍攻;到了2021,本土派在六四台上發言,舉辦了一場大眾參與的車隊遊行,而大家會一起嗌:「打倒共產黨!」,車隊播《Don’t Trust China, China is Asshole: Remix》,當中無人表示聽到粗口打冷震。 2021,和理非還在,但一定不會有和理非非。 六四晚會當中,壓軸嘉賓新香港文化協會Jane Lee發言節錄:「於是我地學識左,我地學識到,單係用發聲去爭取民主,對方唔俾,就算嗌破喉嚨,都唔會有用。……相隔二千年,猶太人憑著自己嘅實力復國,佢地唔單止做到莫失莫忘,仲可以好似越王勾踐咁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相信,要學猶太人,就要善用黃色經濟圈,發展屬於我地嘅實業,慢慢壯大我地嘅實力。」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video.php?height=314&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NHKCCCAN%2Fvideos%2F299583001824824%2F&show_text=false&width=560&t=0 上述發言並無趕走主流黃絲,相反612的車隊遊行更錄得200架車參與。Jane亦在發言嘗試指出畫面問題:「打爛仔交就係咁,互相捏住對方條頸,博對方鬆先。呢個做法粗魯、原始、野性、不雅,但係實用。」 昔日六四,本土派勢孤力弱,要拆大台殊不容易,而且認識本土思潮的人根本太少,很多人只懂得本土派是勇武派,然後衝出來犠牲就等於傻仔。在香港爭取民主的人當中,很少人認識到本土派勇武抗爭的原因:「當一件事未發生在你身上,不代表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只要社會上有一個人受害,無人制止,那麼當你自己身受其害時也沒有其他人制止。因為大家默許了事情發生。」有很多人出來爭取民主,很多人要發聲,都是做好事、浪漫,幫助別人。本土派並不是,在本土派眼中,這根本不是幫助別人,而是幫助身為香港人的自己。當只要有一個香港人受害,就是自己受害。覺得幫助其他香港人是幫助別人、做好事的話,根本是連發生甚麼事也未有能力明白。 當時未能拆大台,結果大家嘗試幫《自由花》填詞,讓其他人在六四唱《自由花》時可以想起新詞,不要再消費1989年的事了。 今時不同往日,「和勇不分」,已經漸漸不是口號。一方面,和理非漸漸變得本土,越來越明白更多的本土概念,接受到本土派在台上發言。另一方面,隨著在街上抗爭的式微,港人只能在海外遊行,勇武抗爭已消弭,勇武派也只能變得和理非了。 畢竟,在巴勒斯坦射火箭炮的抗爭者們,在英國的街頭也在賣慘。

Read more

卡加利612港人覺醒兩週年車隊遊行

2021年6月,反送中事件兩週年,北京逐步收緊對香港控制,扼殺港人發聲權利,全球22個國家、51個城市聯手,接力舉行612集會,為香港發聲。卡加利作為全球活動的尾站,由新香港文化協會、當地手足成立的組織灝玥社Soteria,以及Calgary HKMall聯合主辦的車隊遊行及展覽於6月12日當地時間下午5時完滿結束。 疫情並未有令一眾熱愛自由的同路人卻步,近百名在加港人聚義卡城,更有家長帶同手抱嬰兒出席,希望將抗爭精神延續下一代,不少移民二代更是第一次參加與香港議題有關的遊行活動。車隊遊行高峰達60多架。車隊沿16AVE轉入10街Kensington購物區,途經中國領事館,沿Memorial 河邊東行再返回唐人街,最後抵達位於Courthouse Park的展覽場地。為保持社交距離,大會除了安排分散人流,分時段維持同時約只有廿多人參觀,更準備了QR Code可供參觀人士掃瞄,以手機觀看展覽內容。連同QR code點擊,總參觀人超過200人,亦有當地市民經過駐足參觀,在場義工為他們講解展板及照片內容,並以第一身角度分享香港現況。香港不但一直與世界各國友好,更是在新冷戰下屬於自由世界的第一道抗共防線。今次活動更顯示海外港人團結一心,擔起民族義務,向世界發聲。在2021年的612,我們成功阻止送中惡法二讀的兩週年,告訴我們仍在香港的手足、告訴世界,革命之火不會熄滅。

Read more

612港人覺醒兩週年車隊遊行

由新香港文化協會、流亡手足成立的灝玥社、香港台主辦,多倫多中國民運會及安港學盟全力支持的多倫多「612港人覺醒兩週年車隊遊行暨集會」於6月12日下午5時完滿結束。遊行前各組織發言,包括主辦單位新香港文化協會發言人Jane Lee、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主席吳溫溫、加拿大西藏學生組織Students for a Free Tibet Canada主席、Youdon Tsamotshang、以及加拿大退休上議院議員狄尼諾(Consiglio Di Nino)。新香港文化協會Jane表示,612並非悼念的日子,而是紀錄港人以直接行動達到阻止送中法案二讀的日子,寄語海外港人身處自由之地,應落手落腳為香港為自由世界(Free-World)抗爭,而非遊行唱歌散水飲茶。活動反應熱烈,逼爆附近停車場及羅渣士中心一帶道路,聯合主辦的香港台鄭敬基估算約500輛車參加。車隊穿過唐人街,直指中領館,沿途播放《Don’t Trust China China is Asshole Remix》。於中領館門外街口有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西藏組織搖旗吶喊支持車隊。集會會場有香港反送中歷史展覽,獲不少加拿大本地人前來觀看及查詢。

Read more

大紀元梁珍遇襲

《珍言珍語》主持,香港《大紀元》採訪主任梁珍遇襲。香港時間5月11日,梁珍於何文田寓所附近遭兇徒持棍球棒施襲,據《大紀元》報道,兇徒「一分鐘連打十棍」。該報表示近年受一連串攻擊,該報相信「均受中共指使」。據《大紀元》報道,梁珍指《國安法》實施以來,白色恐怖瀰漫香港,她譴責中共的「滅聲」暴行,並強調「會繼續無畏無懼」。 梁珍於伊利沙伯醫院驗傷後,於急症室門外見記者。她展示雙腳傷勢,腿部多處紅腫和瘀傷,左膝蓋亦有擦傷,其它地方暫無大礙。圖片中梁珍雙腳站立,相信傷勢不算嚴重。綜合各大報章,梁珍憶述,事發當日上午11時於其何文田住所附近的一段斜坡,一名瘦削、矮小,短髮的黑衣蒙面男子持青色棍球棒衝前施襲。兇徒向其雙腳「一分鐘連打十棍」後,即駕駛黑色平治私家車(車牌TV3851,資料來自《大紀元》)逃走。附近目擊市民協助報警並作證。 梁珍上月曾被跟蹤 4月26日,梁珍到一家「黃店」採訪,被一名頭戴帽子、塞著耳機的中年男子尾隨。梁珍用手提電話攝錄,並質問對方是否《大公報》記者後,該名男子迅速逃跑。 4月24日,一名男子到梁珍家住宅敲門,聲稱是一個外國姓程的朋友託他送東西,又說東西很大,放在樓下。梁珍回應不認識姓程的外國朋友並追問後,該男子支吾以對後離去。 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譴責事件令人髮指,是在香港對媒體、言論、宗教信仰自由的又一次侵犯。英國上議院議員奧爾頓勳爵(Lord Alton of Liverpool)回應指,梁珍遇襲事件顯示出(中共)意識形態的殘暴本性,即要脅迫、威逼、恐嚇講真話的人。 屢見民運人士遇襲 此外,早年曾有多名民運人士遇襲。攬炒巴劉祖迪於2020年遭「爆頭」襲擊,某個晚上獨自在內街時,發現有身影靠近,其後即被數名黑人包圍並毆打,集中打他頭部。2016年,梁天琦在港鐵站內被大公報記者襲擊。2014年2月26日 ,前《明報》總編劉進圖在香港西灣河遇襲,身中三刀受重傷。2007年,曾參於遊行的香港警察徐步高被警員曾國恒所殺,徐步高死後,死無對證下,法官在證據不足下判決警員梁成恩、曾國恆同埋巴基斯坦籍銀行警衞 Khan Zafar Iqbal均由徐步高所殺。報章一致宣揚徐步高是魔警。 蘇賡哲《懷鄉書訊》分析徐步高:http://chezmoibooks.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16.htm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