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統
眾所周知,七夕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而織女又稱為「七姐」、「七娘媽」,於是七夕就有了「七姐誕」、「七娘媽誕」的別稱。華夏傳統習俗中,未婚女性會在這天乞巧,即祈求織女賜予巧手;而男性則是祭拜魁星祈求功名;已婚夫婦則在這天求子和祈求織女保佑孩子。華夏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有一雙巧手、男性取得功名,再加上有子平安長大繼後香燈,皆為華夏傳統所認為幸福家庭的條件。除了這些物質條件,夫妻恩愛當然不可或缺,因此七夕在華夏傳統中也是祈求美滿愛情的日子,被視為愛情節。 韓國琉球此日掃墓 傳統上未婚男女都是各自與同性朋友一起祭拜織女或魁星許願,七夕許願習俗也由乞巧、求功名、求子女擴展至一切美好願望,許願習俗更傳至日本、韓國、越南。而七夕處於盛夏,人們也會在這天曬書、曬衣。如同與其他傳統節日,祭祖也是重要的儀式,韓國人、琉球人更會在這天掃墓。雖然傳統婚姻皆為男女結合,但傳統上女性婚後以家庭為重,七夕這個祈求美滿婚姻、家庭幸福的日子也就較受女性重視,古代七夕還有專售賣祭品的節日市集,平日深居簡出的女性和閨中密友一同逛市集購物兼遊玩,因此也被視為「女兒節」。此外,由於織女也被視為孩子的保護神,七夕也是祈求孩子健康成長的日子,有些地區還會祭拜床母。而潮州人、福建人都有十六歲成人禮的習俗,分別稱為「出花園」和「做十六歲」,也是在七夕舉行,感謝七姐和床母的多年庇佑。 港七姐廟各具特色 香港的七夕乞巧習俗是以祭祀為主,傳統祭品有紙紮七姐盤,較講究的還有給牛郎、織女和她的六位姊姊的紙衣,從前還有人會在供桌擺放小型傢俱祭拜。而這段時期蘋果當造,也被用作祭品,稱為「七姐果」。除了於家中或社區拜祭外,香港有三間七姐廟,分別位於西貢、坪洲和石籬,西貢七姐廟信眾以廣府人為主,坪洲以海陸豐人為主,石籬則以潮州人為主,三間七姐廟的七姐誕各具特色。而凹頭的七姐誕還有別具一格的七姐舞。然而,七夕習俗在現今香港也一如其他傳統一樣,受重視程度大不如前。台灣、中國大陸的七夕傳統也面臨傳承危機。 台灣炒作成情人節 傳統褪色的同時,近年又有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所謂的「七夕情人節」,這股炒作風氣是由台灣開始,把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之期變成人間情侶約會之日,其實是對傳統的扭曲。七夕在傳統上雖然是祈求美好姻緣的「愛情節」,民俗上卻沒有未婚情侶約會的內容,未婚男女都是各自祭祀、祈願,與情侶約會的情人節大相逕庭。即使是牛郎織女的傳說,也只是分隔異地的已婚夫妻相會,牛郎織女還生了兩個孩子,由牛郎獨力撫養,牛郎去見織女也帶著兩個孩子,既是夫妻相會,也是家庭團聚,並非二人世界。現在卻有些有子女的夫妻和情侶為了約會而撇下孩子,這是何等諷刺! 商人把七夕炒作成情人節,只是為了帶動消費,人們花錢買禮物、到餐廳二人約會、再到酒店過夜,肥了商人的口袋。那些掛著七夕之名去約會的情侶卻不但鮮有拜祭織女,還常常在這天享魚水之歡,殊不知道傳統上七夕做愛是大忌!《急救廣生集》云:「是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損壽。」《楊公忌》載:「是月初七為道德臘,十五日為中元,二日戒夫婦入房。」七夕是禁色慾之日,夫妻尚且不宜行房,何況未婚情侶?可見這天根本不是情人節。 反樸歸真 抵制奸商 把七夕視為情人節不但破壞傳統,還助長新自由主義剝削以及加劇性別對立。很多人被商人洗腦,認為情人節就要花大錢慶祝,並且互相攀比,消費主義又導致人們喜愛以金錢作為愛情的證明。而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又被要求負責約會花費,把七夕當情人節等於要男性無辜被商人宰割,也令人覺得女人都是拜金。把七夕變成情人專屬的節日,又使單身人士無辜被恥笑,令人為了面子在節日前隨便找對象。男人花冤枉錢取悅被洗腦的女人,女人又以男人花多少錢衡量男人的愛,正中新自由主義的計,導致男女愛情、婚姻觀念扭曲,與七夕祈求美好姻緣、幸福家庭的原意背道而馳,其遺禍絕非只是傳統習俗之流失而已。 Discover the epitome of gambling excellence with the Premi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