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香港民族服裝
有人認為香港需要民族服裝,並且認為應該使用旗袍作為女性的民族服裝,並指因為開埠以來香港人沒有穿過漢服,且香港不只有漢文化,漢服不能代表香港。個人並不認同此說法。
漢服在滿清剃髮易服後雖有變異,但未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交領右衽的傳統嬰幼兒服裝,於1950年代仍然可見;現在常見的嬰兒和尚袍也是源於漢服。至於其他傳統嬰幼兒服飾配件如童帽、口水肩等直至1970年代仍有使用,因此漢服在香港開埠之後仍有傳承。
港式裙褂較旗袍適合
至於香港文化雖然並非純粹的漢文化,但傳統文化仍以漢文化為主,人口也以漢族為主體。而旗袍是源自滿族服飾再西化而成,滿族和西方人在香港僅是少數;且香港的旗袍工藝也是源於中國大陸,並非香港傳統的嶺南文化,故此旗袍雖為東西文化交融之產物,卻不足以代表香港。相比旗袍,源於明代廣東順德、經過清代滿化以及近百多年來在香港西化的港式裙褂比旗袍具備代表性,若真是需要一件代表香港又不分民族的服裝,港式裙褂會比旗袍更為適合。
然而,無論旗袍還是港式裙褂,都不是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香港並非單一民族國家,如要參與特定民族的傳統活動,還是穿上該民族的服裝比較適合。香港又是以漢人(華人)為主,所以也可以接受非漢人於重要場合參與在香港舉行的重要活動。當然非漢人在自己文化活動或生活中,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更應該尊重,這樣才是多元民族共融。
節慶穿漢服更易推廣
漢服復興運動在香港雖已有十多年,卻依然未見被廣泛接受,即使一些華夏文化愛好者也未必支持或有穿過漢服,筆者認為是推廣方式不當。其實我很反對漢服復興者互稱「同袍」,這稱呼令人覺得漢服是小眾圍爐玩意,而不是傳統民族服裝。無論甚麼國籍、政治立場,認同漢人(華人)身份而穿上漢服是很正常的事。另外個人認為天天穿漢服無助推廣,其他人看到只覺得是個人喜好,自己通常不會想加入。想推廣就是平日最好還是穿時裝,和別人分別越少越好,在華夏傳統節日或參與傳統文化相關活動時才穿漢服,這樣就令人覺得穿漢服是為了配合場合,也就容易接受。
以現時政治形勢,香港實在有必要製作既符合傳統形制(圖案、材質、寬窄可作改良,但剪裁結構繼承明代不變)且切合香港人品味的港式漢服,不應完全依賴中国。即使是古代,不同地區的服裝也有不同特色。香港是一個東西文化交融的現代城市,現代香港的漢服可以多加入西方和現代元素,例如以西裝料製作,以喱士裝飾等。而香港原有的四大族群,也有自己的代表服裝,只要去除滿化元素,又成為本土的特色漢服。例如客家人可以用綢仔(黑膠綢、香雲綢)做漢服,以客家花帶做繫帶,配上原有的包頭仔(頭巾)或涼帽(兩者皆要用花帶裝飾或繫結),這樣就真正復興和傳承香港傳統。最好就是有黃色漢服圈,對抗中共騎劫漢服。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