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現代化
圖:(感謝游蕙禎借相) 文:Sandy Soon
上次談到漢服復興運動中「復」的問題,誠然,漢服運動在「復」方面仍有不少問題,但亦不乏可取之處。明制漢服因為資料充足,且有不少出土及傳世文物,因此深受重視形制正確的漢服復興者歡迎。又有漢服商家專門復原明代織造工藝,重現當時的織物,並以此製作與文物極之接近之明制漢服,在恢復漢服原貌方面功不可沒,並影響到其他製作明制漢服商家的風格。然而,這出現了一些問題,現代漢服復興是否必須嚴格遵從文物樣式,不能有任何改變、創新?如接受創新,又是否代表可以隨意改變?
恢復明制已保傳統
恢復明制無疑符合「恢復未被破壞前狀態」之目的,但無論出土文物還是傳世實物,皆為皇室貴族或官宦富家服裝,多為有織金圖案、闊袍大袖的絲綢服裝。此類古代屬於常服(平日較正式的服裝)、吉服(華麗版的常服,節日、喜慶穿著)的服裝,對於平日穿著時裝,只會在傳統文化相關場合或特定禮儀場合穿著民族服裝的現代人而言,往往顯得過於隆重;即使在新年、中秋等傳統大節穿著,在現代一般人眼中也顯得過於華麗,只適合婚禮中的新人、主婚人、伴郎伴娘等穿著。加上價格不菲,大多數人認為不值得花大錢去買這些沒多少機會穿的華麗服裝,也就不會購買和穿著。現時漢服圈側重推廣這類昂貴的華麗服裝,部份於圖案上有所創新,也不脫這種華麗風格,且價格依然高昂,也就難以真正普及。 也有一些商家有做較為樸素的常服和便服,價格較低,一般人負擔得起。可是這些常服、便服有不少過於樸素,於喜慶節日穿著往往被穿時裝或滿化「唐裝」的人比下去。而完全按照明代放量製作的常服和吉服又多為闊袍大袖,現代人多數不習慣;而便服雖然行動方便,若完全按照明代式樣製作於喜慶節日穿著,則顯得過於樸素甚至寒酸,也不太受一般人歡迎。
節慶穿著有利普及
現代化國家和地區的人平日習慣穿著時裝,只會在傳統文化相關場合以及某些正式禮儀場合才會穿傳統民族服裝。若想令更多現代漢人穿上漢服進行傳統活動,如慶祝傳統節日、參與神誕、逛廟會、寫書法、打麻雀等,其實可以參照和服與韓服於二十世紀末興起的便服吉服化做法。近二十多年,日本夏季的花火會、盂蘭盆會等節慶活動,常有人穿著鮮豔浴衣參與;其實浴衣本來是江戶時代的庶民日常便服,直至1980年代初期仍然以素色和簡單圖案為主,後來為了令年輕人多穿和服,就改用鮮豔花俏的布料製作,結果大受歡迎,更吸引不少非日本人穿著。近30年來的韓國男性於喜慶節日穿上的韓服多為上衣下褲式樣,這種款式在朝鮮王朝不登大雅之堂,兩班、王族絕不會以如此衣著外出,即使是中人階級也只有需要體力勞動時穿著,常民、白丁、賤民才會經常穿著,直至1970年代仍然屬於日常便服,以素色麻、棉等廉價衣料製成;後來才改用鮮色絲綢製作,變成可以用於喜慶節日和正式場合的服裝。

漢元素服裝非漢服
漢服要普及化,也應該把一些便服款式改用鮮豔圖案或高級衣料製作,更切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需要。尤其是男裝更應該多用衣褲制,皆因現代男性不習慣穿袍,衣褲會較容易被大眾接受。 明代的漢服一般較現代服裝寬大很多,即使是便服類也較現代便服寬大,現代人常會感到累贅和行動不便。為了容易令人接受,有些人認為可以漢元素服裝代替傳統漢服或作為復興漢服之過渡,我對此不敢苟同。漢元素服裝是可以視為一種特色時尚服裝於市場出售,一如日本、韓國都有一些時裝帶有當地傳統元素,又如蘿莉塔服裝是脫胎自歐洲傳統貴族女裝。然而,這些服裝雖帶有傳統元素,卻始終是設計出來的時裝,並非自然傳承,也就不可取代傳統民族服裝。漢服又由於特殊歷史緣故,於現代未被漢人所熟悉,不像日本人、韓國人能清楚區分傳統民族服裝和傳統元素時裝,以漢元素時裝替代漢服或作為復興漢服之過渡,不僅無助漢服復興,更會造成更多混亂。我並非反對漢元素時裝,而是漢服與漢元素時裝應該涇渭分明,前者為傳統民族服裝,後者為特色服裝風格,兩者性質不可混淆,也不能互相取代。 為使漢服配合現代生活,擺脫「古裝」形象,傳統漢服亦非不能接受任何改動,然而改動必須以不改變裁剪結構為原則,否則就不再是傳承,變成漢元素服裝了。
轉色改料不損結構
現代漢服可在放量、衣料(材質、圖案)、配色、裝飾方面改變,迎合現代人的習慣與喜好。放量可以較為貼身,例如上衣按照一般襯衣的寬度,袖子改窄、改短,袍、裙的下襬改短等,而裁剪結構不變;當然,如文物一樣的寬鬆放量,也不應排斥。衣料可採用時裝衣料如西裝料、牛仔布、喱士等代替傳統織物,可用現代圖案如幾何圖形、卡通人物等。配色方面也可以大膽創新,或按照時尚潮流調整。還可以加上一些現代裝飾,使之更時尚。這些改變既傳承形制,也切合實用,唯獨裁剪結構不能隨便更改;漢服於傳統結構上適當創新,方可普及,亦是「復興」之正道。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