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專欄文化易博音樂

政治音樂港歷史(肆)

1997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旗幟由象徵中西合壁的龍獅香港旗改為無法自然繁殖的洋紫荊。可能與戴卓爾夫人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前失足仆倒有關,首任特首董建華亦腳痛下台。承接船王董浩雲家業的巨商董建華刻薄成家,以其企業裁員瘦身成功經驗套用到香港政府身上,結果創製外判制度,令公務員士氣渙散;同時數碼港、中藥港等計劃出得又多又快,結果步了宋朝名相王安石與明朝名相張居正的後塵,官民因適應不了而令政策落實不到。

Read More
專欄文化易博音樂

政治音樂港歷史(叁)

八九年六四事件後,無論愛(中)國的香港人,還是愛香港的香港人,一律三十六計走為上著。當時社會以五六十後為主,他們當中不少人都舉家移民到英美澳加。鄭大班聯合黎智英、袁天凡、鍾普洋、張五常、林振強等社會名流成立組織Right of Abode Delegation (R.O.A.D),尋求在澳洲買島建立新香港。 港英政府為了留住港人,推出了一系列愛港流行曲,提倡「香港是我家」的主題。包括《凝聚每分光》、《留住這時光》、《同舟共濟》等以挽留香港人。 1990年的 《凝聚每分光》 是由群星合唱的流行曲,強調「香港人高峰天天創」,無事情可以難倒香港人,以自信令香港人安心。結尾提倡香港人留在家園發展:「This is our home. This is our place. This is our dream.

Read More
傳統專欄文化易博

政治音樂港歷史(貳)

後來被統一口徑為「六七暴動」的暴力衝突,當時左仔稱之為反英抗暴。當時香港警察貪污成風,以「四大探長」著名;亦有不少華洋不平等之事,故社會上早有反英氣息。有中國共產黨背景的工聯會當時主辦六七暴動,不少工人收到錢罷工參與工運,加上中英街邊境衝突駁火、左仔到處放「菠蘿」,使英國政府發現到香港濃重的反英氣息並不是單靠早年港督金文泰的「古文復興運動」造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消除。於是英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及愛港歌曲,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利用滲透在香港的力量進行反擊,以中國民族主義對抗港人身份認同。包括強調血統的《龍的傳人》、中國人抗日的《勇敢中國人》等等。「認中關社」出身的泛民也與共產黨合流,在民主歌聲獻中華強調「愛(中)國」及「民主回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