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漢服集歷代大成

圖:(感謝游蕙禎借出圖片)文:Sandy Soon 近日關於漢服、韓服、越服的爭議甚囂塵上,多個國際性社交網站皆出現激烈爭論。中國人以及一些其他地區的華人指韓越盜用、剽竊漢服,而韓國人、越南人則指韓服、越服是自己的傳統文化,當中又分別有承認韓服與越服有借鑑、模仿漢服以及否則韓服、越服受漢服直接影響兩派;亦有韓、越人指滿清服裝才代表中國,不認同漢服代表中國。出現這些爭議,除了因為誤解之外,還有就是中國自滿清以來對外形象皆以滿清服飾及其變體代表,近年華語圈對外輸出大量清宮影視劇,更鞏固了這種形象。 明朝衣裝被當韓服 諷刺的是,當有人用正統漢服拍出《女醫明妃傳》、《尚食》等明代背景的劇集,卻被華人觀眾當作韓服,正好說明了漢服尚未被現代華人社會中普羅大眾充分認識。自2006年開始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在十四年後的今天,成績仍未如理想,反被2014年才開始的越服復興運動超前。很多人以為是由於參與者曝光率不夠多,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對「復興」一詞中「復」的誤解。 「復興」者,先恢復,後興盛。漢服之所以要「恢復」,乃是因滿清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導致漢人傳統服飾因政治人為干預,出現不正常變異,只有一部份幼童服飾得以流傳至20世紀中後期(少數地區至今仍有傳承),少數成年男性漢服則以僧道服飾形式流傳至今;清代漢族女性服飾雖然保持明代以來上衣下裙形式,但自乾隆年間開始就滿化,也是剃髮易服間接造成的不正常變異。恢復漢服,就是要回到未受到剃髮易服影響前的狀態,而非復古,更非把歷史上各朝代的服飾都在現實生活中穿著。而漢服復興運動,卻沒有規範是何時期的漢服,令人眼花繚亂,使長久沒有接觸漢族傳統服裝的大眾難以辨認,而漢服運動參與者所謂的漢服特徵「交領右衽」,其實是漢字文化圈傳統服飾的共同特徵,若把歷代的和服、韓服、越服、琉裝與漢服一同羅列,又有多少人可以準確分辨? 反清裙褂復明衣裳 「民族服裝」的概念是近代出現,服裝沒有被人為強制變異的民族,皆以現代化之前的傳統服飾為民族服裝。若漢人的傳統服裝沒有被強制變異,也就可直接以現代化之前的服裝款式為民族服裝,亦不會有「恢復漢服」之行動。換言之若沒有剃髮易服令,即使漢人被外族殖民,漢服依然會正常傳承。「恢復」是「復原被破壞前的狀態」,而明代又是滿清殖民前最後一個漢人朝代,一般為求方便說明,就會說恢復明制漢服。其實不僅是明制,一些沒有滿化的款式,例如交領嬰兒服,童帽如虎頭帽、狀元帽、風帽等,即使有經歷過滿清,也不應排除在外。甚至一些在清代或之後才出現,但不具滿族元素又非西化之服飾,如客家花帶、花扣等,也應視為傳統服飾。民族服飾需有鮮明之特徵去辨識,漢服也不例外。明制漢服與現代和服、韓服、越服、琉裝皆有細節上的明顯差異,有足夠辦識度。然而,和、韓、越、琉等民族之前被自然淘汰之服裝款式,也有部份與明代之前被自然淘汰的漢服雷同,現在他們也不再於現實生活中穿著一些被自然淘汰的款式,只用於展示、表演或以特定時期為主題之活動供參觀者體驗之用,並不作為民族代表服裝。漢服也應該如此,不應再抱著天朝上國心態搞特權,否則花多眼亂,不但他族難以識別,連漢人自己也難以區分,又如何使漢服成為民族代表服裝? Lag en CV med cv mal som skiller seg ut fra mengden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齮齕

齮齕,讀音gee gut,兩字拆開則讀音不同,意思為多嘴。例如:「你再咁多齮齕,我就耷你!」「齮齕」俱有齒字偏旁,兩字皆為口部動作,描述咬牙切齒的場面,引伸為貧嘴、諸多批評。《漢書》:「且秦復得志於天下,則齮齕首用事者墳墓矣。」早在漢朝,已有使用齮齕這組詞語。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耷

耷,讀音dup,有多重意思。例如:「耷佢」即打他,「頭耷耷」即垂頭。《廣韻·㿴》: 耷,大耳。大耳,有下垂之意。頭耷耷即垂頭,就很易解通。《金瓶梅》鄆哥道:「你說沒麥稃,怎的賺得你恁肥耷耷的,便顛倒提你起來也不妨,煮你在鍋里也沒氣。」那為何打對方是「耷佢」?耷,是指用錘仔由上去下耷落去,引伸用拳頭打人。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中秋傳統知多少?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秋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又有仲秋、秋夕等別稱,實際起源不明,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周禮》。現代民俗研究認為這是秋季慶豐收、感謝土地、酬謝神恩的節日,人們會一家團聚,以當季農作物祭祀並一同享用。這天也是月圓之夜,賞月、祭月也是重要的活動,有些地區有燃燈火助月色的習俗,而祭月用之祭品除了農作物外,還有與月亮有關的食品。 宋朝越南食冰皮月餅 華夏的中秋節在宋代已經十分盛行,本來屬於宮廷中秋食品和祭品的月餅也開始在民間普及,當時稱為「小餅」。現時,各地皆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月餅,不但是華夏的中秋食品,還流傳至越南和琉球。越南的月餅近似廣式月餅,還有沒經過烘烤的冰皮月餅。在琉球,月餅則是士族的中秋食品和祭品,而當地各階層皆會於中秋節吃吹上餅,這是一種表面鋪上紅豆的米糕,有驅邪的意義。日本和韓國中秋節不吃月餅,有各具特色的應節食品。日本稱中秋節為八月十五夜,代表月亮的食品是月見糰子,是圓形的江米糰子,也用作祭品,有些地區還會煎太陽蛋代表月亮。韓國稱中秋節為秋夕、嘉俳日,代表的食品是松餅(後因音變,變成「松片」),是一種半月型的有餡米糕,蒸煮時放在松針上,半月型象徵月亮由虧轉盈,傳統上是中秋之前全家一起製作,據說松餅做得漂亮,將來就會有漂亮的配偶或孩子。 煲蠟燃火助月乃傳統 有些習俗是因為燃燈火助月色而來,包括提燈籠和燒塔之。中國南方以及香港、越南皆有中秋提燈籠的習俗,燒塔則見於江西吉安、廣東江門、潮汕地區、福建晉江、馬祖、山西部份地區、部份地區的客家民系等,是把特定材料如稻草、竹、木、磚、瓦等搭建成塔,再點火燃燒,寓意生活紅火、稻穀豐滿。至於香港的煲蠟,本來是燃燒玩燈籠餘下的蠟燭去取樂,後來也常有人會把蠟燭搭建成塔再燃燒,與燒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燃燈火助月色的衍生,符合傳統。 日韓習俗較合乎原意 華夏民間的中秋節以吃團圓飯及賞月、祭月為主,韓國和日本的現有習俗則較切合中秋慶豐收的原意。中韓國的中秋除了家庭團聚,還是秋祭掃墓的日子,傳統上是中秋前兩、三天先去掃墓,再於中秋當日回家團聚、酬謝神恩,因此英語世界稱韓國中秋為「韓國感恩節」,常見的食品除了松餅外,還有柿子、栗子、紅棗、蘋果、梨子等農作物,以及各種煎餅,還有一種用梨子製作,稱為「梨熟」的甜品,農村地區婦女會跳一種稱為「強羌水越來」的舞蹈。日本中秋也是以酬神謝恩為主,以月見糰子、芋頭、芒草為祭品,然後一家人在賞月時享用。越南則是以兒童為主,小孩提著各款燈籠遊玩,其中以鯉魚燈最常見,有「鯉躍龍門」的寓意。琉球的中秋又稱「御中秋」和「十五夜」,除了賞月、祭月外還會祭灶,各地會有舞獅、拔河、村芝居等慶祝活動,其中糸滿市會舉行大型拔河活動「糸滿大綱引」。在琉球國時代,首里城會舉行「中秋之宴」,現在則變成表演節目。 舞火龍源於驅瘟抗疫 本來香港大坑和薄扶林每年中秋皆有舞火龍活動,今年卻因為武漢肺炎防疫措施而取消,諷刺的是中秋舞火龍是源於驅瘟抗疫,如今卻因為瘟疫而取消。至於煲蠟活動曾於1990年代初盛極一時,這種可以訓練膽量以及令城市小孩學懂用火的活動,卻在主權移交前不久被政府以安全理由完全禁制,除了令小孩失去一個訓練的機會外,還令香港普羅大眾聞火色變,不少人見到「火魔法」,即使攻勢遠不如1980年代或之前的抗議行動般猛烈,也大驚小怪。然而,中國大陸的中秋燒塔活動卻依然紅紅火火,當局從無禁止,有些還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反觀香港政府以抗疫、安全等理由,去限制或禁止香港本土節日活動,不禁令人聯想到是否刻意維穩,摧毀本土文化,甚至是弱民政策? 課金給Sandy: PayPal Payme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岩巉

岩巉,讀音岩蠶,指凹凸不平、不整齊,引伸義為不完美,賣相不佳。例如形容滿面暗瘡的人:「你個樣咁岩巉,啲女見到你都自動彈開啦。」岩,指岩石,巉指山勢峻峭。是以形容山勢不平,來暗喻其他不平整。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每週一對:峰號香爐雲作篆

每週一對,上聯選自Hon Biu Cheng 先生的句子,求下聯: 峰號香爐雲作篆 香爐峰乃地方名,下聯以能對應為佳。 如蒙賜對,請把上下聯並列,以便欣賞,謝謝。 俺的試對如下:峰號香爐雲作篆灣稱赤柱浪為皴 王若詩對如下:峰號香爐雲作篆山名筆架雨敲詩 基本對法,平對仄,仄對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工對,寬對皆可。上下聯意思能連貫或相關者更佳。平仄以平水韻為準。 文:Philip Ma圖:Philip Ma 文友YS:峰號香爐雲作篆港名珍珠火連天 曾女士:峰號香爐雲作篆澳名布袋浪淘沙 劉先生:峰號香爐雲作篆山稱獅子獸為名

Read more

港語一分鐘:䒐䒏

䒐䒏,讀音忟憎,神色不爽,心情不佳,不耐煩致嬲怨之意。《廣韻·僧》: 䒏,䒐䒏神不爽也。《類篇》曰:「母亙切,音孟。䒐䒏,色惡。」《康熙字典·色部·十六》䒐:《廣韻》武登切《集韻》彌登切,𠀤音萌。䒐䒐,神亂也。 文章有價,請課金支持作者繼續報道新聞及撰寫專欄抵抗加拿大紅媒,為加拿大港僑發聲。支持易博,即係支持你自己!Donation to author Apeiron Cheung, support him to fight against red media in Canada and supporting Canada Hong Kongers.

Read more

華夏喜慶不忌黑色

文:Sandy Soon 圖:徐志摩陸小曼婚禮 黑色在華夏傳統中並非喜慶禁忌用色,很多婚禮中用的帖盒都塗上黑漆,有純黑也有繪上其他顏色圖案者,因此黑色月餅盒並無不恰當之處,且上面往往有其他色彩的文字和圖案,文字和圖案本身的寓意比較重要。從前被指不當的某連鎖店月餅盒設計是因為用了皇帝頭像,與中秋平民節日食品不配合,而非因為以黑為主色。 傳承、復興傳統也不是對所有傳統事物皆單全收,像男女按性別分工的所謂「各有職分,不相干」已經不合時宜,何況慶祝節日的活動?中秋最主要是家庭團聚,主要的活動如賞月、聊天、祭祀等是整個家庭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參與,這些活動完畢,才各自按個人喜好去歡度佳節。 男不拜月僅北方雜俗 現代教育普及,且男女之防較從前寬鬆,有識之士若要在家族聚會後相約饗宴,男女雜坐吟風弄月也是自然不過。而廣東以及香港習俗中,拜月不分男女,家庭拜月也是全家一起進行,並無北方「男不拜月」之觀念。強行分開男女各自活動反而既不合本土風俗,也不合乎現代觀念。小朋友呼朋引伴一起玩也是正常不過,但有些大人童心未泯或喜歡陪小朋友玩,也會提燈籠遊玩,並無不可;況且提燈籠源自燃燈助月色之古俗,並無年齡之分,在香港又由此發展出煲蠟,若以香港為本,又豈可忽略? 盲目復古不等於傳承 復興不是盲目復古,何況現代香港唐人民間中秋也發展出既具本土特色、又能上溯古風之俗,這已經是傳承,何必刻意復古以及貶低民間習俗,獨尊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做法為正統? 支持作者:https://www.paypal.me/sandysoon

Read more

每週一對:青燈有味情如昨

每週一對,上聯選自金曾澄《辭貧》詩,求下聯: 青燈有味情如昨 如蒙賜對,請把上下聯並列,以便欣賞,謝謝。 俺的試對如下:青燈有味情如昨白酒忘機事可嗟 金曾澄原對如下:青燈有味情如昨綠蟻浮香興未窮 基本對法,平對仄,仄對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工對,寬對皆可。上下聯意思能連貫或相關者更佳。平仄以平水韻為準。 文:Philip Ma圖:珍藏《澄宇齋詩存》/金曾澄照片/Philip Ma 附:《辭貧》金曾澄彈指光陰似夢中,少年同學半成翁青燈有味情如昨,綠蟻浮香興未窮也許文章驚內外,幾多裙屐各西東揚帆且向前程去,好趁江心日正紅 金曾澄乃民國時期廣東教育家,被譽為是廣東高師的奶娘,其詩慷慨悲淒,感人肺腑,余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詩魂。 網路小傳:金曾澄(1879—1957),字湘帆,祖籍浙江紹興。金曾澄出生於廣州高第街,幼年接受家庭教師的啟蒙教育,青年時期在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的影響下,崇尚西法。1898年參與創辦廣州時敏學堂。1901年率時敏學堂幾位學生東渡日本留學。1910年,他畢業於廣島高等師範學校理化部。歸國後即參加應試,被清朝廷錄用為學部主事。 (兩任“廣東高師”校長 苦心呵護該學堂7年多 曾變賣財產支付學生伙食教員薪水) 1912年初,金曾澄從北京回到廣州,在廣東都督府任參事,管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務;經廣東都督胡漢民和鐘榮光介紹加入同盟會,同年加入國民黨。1921年,金曾澄任廣州市第一屆參議員、廣東教育學會會長、廣東大學教育長、廣州市教育局局長及廣州華僑教育後援會主席。 北伐戰爭前,金曾澄代表廣東教育會赴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並以人民外交委員會名義,駐北京監視北京政府行動。1926午北伐戰爭開始,金曾澄即回到廣州,任廣東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任廣州大學校長、國民大學董事長、國立法官學校教授及中央銀行董事等職。1929年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秘書長,同年3月出席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9—1937年任廣東省政府委員,期間曾兼任第二、第三屆廣州特別市黨部監察委員會常務監事、黨義教師檢定委員會委員、中小學校軍事訓練委員會委員、縣長考試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高等考試第二典試委員會委員、司法院法官典試委員會委員等職,其中1930—1932年3月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金曾澄歷任仲愷農業學校、執信女子中學和教忠中學等校校長,兼任國民大學、廣州大學特約教授、廣州大學董事長,並當選為廣州市參議會參議員兼駐會委員。1949年廣州解放後,70歲的金曾澄仍擔任廣州私立教忠中學(現廣州市十三中學)校長職務。1953年9月,廣州市文史館成立,他受聘為館員,1957年1月任副館長。1957年3月24口,在廣州病逝。 Renting Privat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