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漢服集歷代大成
圖:(感謝游蕙禎借出圖片)
文:Sandy Soon
近日關於漢服、韓服、越服的爭議甚囂塵上,多個國際性社交網站皆出現激烈爭論。中國人以及一些其他地區的華人指韓越盜用、剽竊漢服,而韓國人、越南人則指韓服、越服是自己的傳統文化,當中又分別有承認韓服與越服有借鑑、模仿漢服以及否則韓服、越服受漢服直接影響兩派;亦有韓、越人指滿清服裝才代表中國,不認同漢服代表中國。出現這些爭議,除了因為誤解之外,還有就是中國自滿清以來對外形象皆以滿清服飾及其變體代表,近年華語圈對外輸出大量清宮影視劇,更鞏固了這種形象。
明朝衣裝被當韓服
諷刺的是,當有人用正統漢服拍出《女醫明妃傳》、《尚食》等明代背景的劇集,卻被華人觀眾當作韓服,正好說明了漢服尚未被現代華人社會中普羅大眾充分認識。自2006年開始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在十四年後的今天,成績仍未如理想,反被2014年才開始的越服復興運動超前。很多人以為是由於參與者曝光率不夠多,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對「復興」一詞中「復」的誤解。
「復興」者,先恢復,後興盛。漢服之所以要「恢復」,乃是因滿清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導致漢人傳統服飾因政治人為干預,出現不正常變異,只有一部份幼童服飾得以流傳至20世紀中後期(少數地區至今仍有傳承),少數成年男性漢服則以僧道服飾形式流傳至今;清代漢族女性服飾雖然保持明代以來上衣下裙形式,但自乾隆年間開始就滿化,也是剃髮易服間接造成的不正常變異。恢復漢服,就是要回到未受到剃髮易服影響前的狀態,而非復古,更非把歷史上各朝代的服飾都在現實生活中穿著。而漢服復興運動,卻沒有規範是何時期的漢服,令人眼花繚亂,使長久沒有接觸漢族傳統服裝的大眾難以辨認,而漢服運動參與者所謂的漢服特徵「交領右衽」,其實是漢字文化圈傳統服飾的共同特徵,若把歷代的和服、韓服、越服、琉裝與漢服一同羅列,又有多少人可以準確分辨?
反清裙褂復明衣裳
「民族服裝」的概念是近代出現,服裝沒有被人為強制變異的民族,皆以現代化之前的傳統服飾為民族服裝。若漢人的傳統服裝沒有被強制變異,也就可直接以現代化之前的服裝款式為民族服裝,亦不會有「恢復漢服」之行動。換言之若沒有剃髮易服令,即使漢人被外族殖民,漢服依然會正常傳承。「恢復」是「復原被破壞前的狀態」,而明代又是滿清殖民前最後一個漢人朝代,一般為求方便說明,就會說恢復明制漢服。其實不僅是明制,一些沒有滿化的款式,例如交領嬰兒服,童帽如虎頭帽、狀元帽、風帽等,即使有經歷過滿清,也不應排除在外。甚至一些在清代或之後才出現,但不具滿族元素又非西化之服飾,如客家花帶、花扣等,也應視為傳統服飾。民族服飾需有鮮明之特徵去辨識,漢服也不例外。明制漢服與現代和服、韓服、越服、琉裝皆有細節上的明顯差異,有足夠辦識度。然而,和、韓、越、琉等民族之前被自然淘汰之服裝款式,也有部份與明代之前被自然淘汰的漢服雷同,現在他們也不再於現實生活中穿著一些被自然淘汰的款式,只用於展示、表演或以特定時期為主題之活動供參觀者體驗之用,並不作為民族代表服裝。漢服也應該如此,不應再抱著天朝上國心態搞特權,否則花多眼亂,不但他族難以識別,連漢人自己也難以區分,又如何使漢服成為民族代表服裝? Lag en CV med cv mal som skiller seg ut fra mengden https://www.cvmal.no/ Øk sjansen for å få en jobb ved å lage din CV med våre unike og profesjonelle CV maler
明服較合現代生活
服裝為禮俗的一部份,對於平民百姓而言,當中「俗」(民俗)的成份又大於「禮」(禮儀)。傳統漢服分為八類:禮服、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和喪服,前四者為皇室、官員、命婦專用,材質、用色、配件、圖案、放量皆有嚴格規定;後四者則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有,除喪服外,材質、用色、配件、圖案、放量皆較為隨意。現時華人地區已沒有君主制,復興漢服也應以平民禮俗為優先,也就不需刻意選擇「最正統」朝代的服飾,而是以復原未破壞前的狀態為標準,亦即把恢復滿化前的樣式。正如現代復興其他民間傳統禮俗,也只是把一些不合「禮」或被扭曲的部份修正,而非否定「俗」的自然傳承演變,盲目復古。況且服飾重視實用性,其自然演變是依隨人們生活習慣轉變而改變,明代是最接近現代的漢人朝代,其服飾結構較前代簡便,也較切合現代生活;正如漢字是用作溝通,字體自然演變也是隨著書寫工具與媒介的改變而變動。假如華語圈全面改用殘體字,正體漢字被禁用一段時期後,再有人發起恢復正統漢字,那應該是恢復被破壞前的楷書體,還是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全部都用作日常流通文字使用?
有些人反對以明制為標準,指明代是蒙元殖民後恢復的漢人朝代,服飾受蒙古影響,不及宋代或之前正統。關於朝代正統與漢服復興之相關問題,上文已有說明,不再贅述。至於服飾受蒙古影響,又是否代表不正統?首先,漢族並非長期與外界隔絕的民族,漢族文化一直有受外族文化影響,歷代漢服也有自然吸收外族元素,與滿清以外族殖民者身份,強行改變被殖民者服飾之情況不同。此外,在蒙元統治漢地之前,漢地亦非從未受外族統治,若曾受外族統治後出現的款式皆視為不正統,那就代表所有曾受外族政權統治後出現的款式及其衍生都要全部排除。如此強行追求純正,豈非要恢復黃帝時期的仰韶文化服飾,甚至更早期的龍山文化服飾?
盲目復宋不切實際
亦有人說蒙元才是整個華夏大地完全淪陷,前代只有部份地區受外族統治,情況不同,故此衣冠應該復宋。如上文所述,平民百姓衣冠服飾屬於民俗,民俗除非違反禮儀,否則不應強行復古。倘民俗要全面復宋,情況又會如何?到時新年就不能貼紅色揮春,只能貼白色;中秋節也不能吃烘烤過的月餅,只能吃冰皮月餅;祭祀也不能用線香這種蒙元時期的產物了。由此可見,以正統為由強要包括服飾以內的民俗全面復宋是不切實際的。
除了辨識度,明制漢服還是歷代漢服集大成者,是前人的心血結晶,款式多樣,足以配合不同喜好和需要,且影響到韓服、越服、琉裝。若漢人放棄以明服為傳統民族服裝,刻意復古,那代表放棄明服的傳承,推翻了前人的心血;反之韓國人、越南人、琉球人有傳承一些明顯具備明代元素之服飾,而他們人棄我取,就變成別人的了。自行放棄傳承明制的漢人,又有何立場說韓、越、琉人把明制漢人服飾據為己有?
當代漢服復興運動超過十年,仍未做好「復」的部份,又何以去「興」?勸各位漢服復興者勿再沉醉於復古,好好傳承明制以及明亡之後沒有受滿清破壞的漢人傳統服飾,否則拿多少古文獻、古文物出來也沒用,自己不去傳承就等於拱手相讓,穿再多古服出來也是無法令人覺得是復興傳統,只有圈內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支持《多聞》眾籌計劃,我們目標是集資12萬加元,這筆錢遠不夠在報紙買頭版,但可支持《多聞》抗共2年!
Bank interact 課金給《多聞》:tohk928@gmail.com
Subscribe us in: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ohknew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多聞-117598966317804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OHKNEWS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user/TOHKnews
Share this article to: